宇宙级“追星”!厦大科研团队重要发现!
✦
寻找一颗星星
需要多久?
如果它恰好又是“安静”的存在呢?
近日
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
顾为民教授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们
经过4年多的探索发现了
一个处于宁静态的中子星候选体
与红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
该研究成果发表于《自然·天文》上
✦
✦
01
安静的星星
✦
中子星不仅记录了大质量恒星的质量分布、演化历史、银河系金属增丰等关键信息,还可能与地球上的黄金等重金属的来源息息相关。但由于距离太远,要想从宇宙中把它们找出来可没那么容易。
一直以来,天文学家们通过射电、X射线、伽马射线或者引力波等信号来搜寻探测中子星。这些技术能够运用的前提是,目标中子星本身就能发出被识别的“信号”。
但有一类中子星,它是“安静”的存在——既没有向地球发射射电脉冲,也没有吸积物质产生高能辐射,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直接探测到它。
这样安静的星星,要如何从浩瀚星海中找到它呢?
它的朋友会“出卖”它。
△包含一个致密天体和一个明亮的恒星的单线谱双星系统
图片作者:伊团
一个明亮的恒星和一个不可见的天体,可以组成一类特殊的双星系统“单线谱双星”。由于明亮的恒星在看不见天体(如中子星)的引力场中做周期性运动,其恒星光谱吸收线呈现周期性多普勒移动。根据光谱的多普勒移动,就可以计算双星的动力学并推测不可见星体的属性了。
研究团队正是利用这种方法,发现了一个处于宁静态的中子星候选体与红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。9月22日,该研究成果以“A dynamically discovered and characterized non-accreting neutron star - M dwarf binary candidate”为题,发表于《自然·天文》(Nature Astronomy)。论文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天文学系博士后伊团,三位共同通讯作者为厦门大学天文学系教授顾为民、副教授孙谋远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。
“这是继2019年认证一颗宁静状态的恒星级黑洞后,LAMOST黑洞猎手团队在探寻致密天体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。”刘继峰说。
02
“淘金”的“黑洞猎手”
✦
这项研究的起源,与一个特殊的计划有关——“LAMOST黑洞猎手计划”。
△“LAMOST黑洞猎手计划”厦门大学主要成员。从左至右依次为:伊团博士后、武剑锋教授、顾为民教授、王俊峰教授、孙谋远副教授和张志翔博士后
该计划由刘继峰在2019年发起,团队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、中科院上海天文台、厦门大学、南京大学、武汉大学等跨院校研究组的数十位成员组成。他们的目标,是基于我国LAMOST望远镜(又称郭守敬望远镜)的时域巡天数据,发现并测量更多的黑洞、中子星等致密天体。
坐落在河北兴隆的郭守敬望远镜,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主动反射式施密特望远镜,具有领先世界的恒星光谱获取率和大规模时域巡天的优势。它所发布的约2000万条恒星光谱数据,是国际上所有其他光学巡天项目发布恒星光谱数据总和的两倍。
△郭守敬望远镜。图源:LAMOST官网
(http://www.lamost.org/public/node/401)
这样量级的望远镜,它所观测到的信息并非肉眼就可以看到的图像,而是海量的数据。天文学家们要做的,正是解读这些海量的数据,从中挖掘“有趣的东西”。
这个过程有点像淘金,只有不断地重复筛选,才能得到他们期待的“金子”。2018年,顾为民团队与刘继峰团队合作,以3000多个可能包含致密天体的单线谱双星为目标,开启了他们的“淘金”之旅。
数不清的深夜里,团队成员们都守在电脑前,耐心地,与这些海量的数据对话。“可能是因为我们天文系只有晚上才能观测到星星,所以我们都有点‘夜猫子’习惯。”论文第一作者伊团笑着说道。
3000,或许在数千万量级的数据库面前不值一提,但它还是太多了。如何利用有限的数据,进一步缩小目标范围?
为此,顾为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法——利用相邻两次曝光的视向速度变化率,结合时域测光得到的光变曲线所暗含的轨道周期信息,来获取单线谱双星中不可见伴星的质量下限。该方法在将研究目标缩小至10余个的同时,还为发现一批致密天体候选源奠定了基础。
△顾为民在帕洛玛天文台开展观测工作
03
多看星星几眼
✦
不过,这几个“潜力股”,仅有2至5次连续曝光的光谱。这意味着,仅凭这些数据难以给出一个科学可信的结论。
要想扩充数据量,就得增加观测,也就是“多看它几眼”。
然而,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时间很难获取。使用前需要填表申请,与其他科研团队“竞标”观测时间。在经过了半年多的等待后,他们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。
2019年3月,厦门大学顾为民教授和王俊峰教授前往美国,利用帕洛玛天文台的海尔5米望远镜对筛选出来、且适宜在3月份观测的数个双星系统进行了时域光谱观测。但留给他们观测的时间,只有两个晚上。
△顾为民(左)和王俊峰(右)在帕洛玛天文台
更焦灼的是,那段时间,帕洛马山连续下了多日大雪,直到他们观测的第一天晚上,大雪仍未停止。雨雪天气的空气湿度过大,在这种条件下,天文台望远镜无法正常使用。也就是说,苦等了半年的机会,也许就要打水漂了。
幸运的是,第二天天一亮,雪就停了。激动万分的两人决定临时更改观测计划,“‘长跑’和‘短跑’的跑法是不一样的。因为只有一个晚上的观测时间,我们很快决定要把观测的重点放在一个轨道周期短的目标上。”
最终,观测得以顺利完成。而他们重点观测的这位“短跑能手”,正是后来发现的那颗致密天体。
“这也算是一种‘因祸得福’吧!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顾为民仍难掩喜悦。
△天亮了,观测结束后的研究人员离开天文台
而后,为了更准确地限定该致密天体的质量,孙谋远提出,可以借助于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(TESS)提供的高精度测光数据。利用“空间”和“地面”望远镜的联合测量,研究团队得出了结论,该致密天体的质量约为1.24倍太阳质量。因此,该致密天体可能是中子星或极大质量白矮星。
至此,这颗安静的星星,终于被揭开层层面纱,露出了真容。
谈及这项研究,顾为民首先想到的词是“合作”。从观测到理论分析,从数据筛选到处理分析,朝真理靠近的每一步,都离不开多个科研团队的群策群力。
✦
浩瀚无垠的宇宙,总能给予人们无尽的想象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?宇宙的尽头在哪里?……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我们揭晓。而此刻,星空下,天文工作者们仍在向远方眺望。
他们凝视着科学的宇宙,只为寻找一颗安静的星星。
✦
✦
快给优秀的厦大科研人员点个 赞 和 在看 !